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丽水路2199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邮编:518055
网站链接: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Copyright @ 2014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12081285号
梁一雷:值得纪念的征程
发布时间:2014-10-14 08:24:51
发布人:shengxc
今年是我们学院成立十周年,凡姗老师向大家约稿,按照传统,纪念文章大概都是成功校友写出来比较有分量,但是蒙学院不弃,我也不揣浅陋,厚着脸皮参与一下。我是07级经济学班的学生,是学院的“老三届”,海老师是我的导师,我也一直帮助行政老师做些学生工作,因此对学院的感情很深,也感到海老师带领学院一路走到现在真是很不容易。于是,在题目中用了征程这个稍显宏大的词。我相信回首往事,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认同,这十年不仅是学院从无到有的征程,也是海老师带领大家创业的征程,更是我们每个人自我成长和实现的征程。
一、“九三学社”和“7-11”
征程的起点也是拼搏的起点,不能回避的是寻求认同的阶段。当时,对于一个新生的学院,面对北大老牌的经院、光华和CCER,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老三届”除了一些保研的,大多是考这三个学院调剂的。那时候,学院还叫深圳商学院,网上还有对学院不了解的人发帖质疑学院含金量。大家为自己和为学院正名的方式唯有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这里面无疑有一种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的豪情。从“九三学社”——上午九点开始学习,凌晨三点结束,到“7-11”——平均一周学习7天,每天学习11个小时,大家在深圳这片热土,怀着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一样的心情拼命奋斗着、证明着。
于是,整个C栋的彻夜灯火通明和自习室每张桌子上占位的桌牌见证了这个百业待兴的初期。那时候可真是“深圳速度”,在海老师带领下,无论是学院教师,还是行政老师们,还有我们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夜以继日、众志成城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创业中。付出终有回报,我还记得05级毕业欢送会上,师兄师姐们的饱含热泪的感言,那种披荆斩棘苦尽甘来的幸福感,充满着感染力。
美好的结果往往会PS奋斗的记忆,增添了美好的成分,俗称“痛并快乐着”。对我个人而言,当时的现实主要是累、压力大。学院打破了当时国内大学主流教育“博士生比研究生过得悠闲、研究生比本科生过得轻松”的怪圈,70个学分20多门课,作业也不是悠闲地读读书,攒攒论文,而是要真刀真枪地算数学,模块化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随堂测试特别频繁,稍不留神就滑向不及格的边缘。更不用说全英文教学的问题,学院招聘老师的模式告诉我们,要想确保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就这么直接和简单——招完全不会汉语的外国教授吧!修完所有课程再回头来看,不好意思地说,我简直是连滚带爬。但是要问我后悔选择这个过程吗,当然不后悔,因为放在稍微长一些的时间维度来看,工作后我发现研究生时期的经历对职场抗压力着实是一个好的训练。而这个认识过程则教育了我,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希望付出立刻就有回报,就未免过于屌丝了。
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学院为了打品牌公布了平均年薪,那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十年后的今天,汇丰商学院的品牌已经非常响亮,自然不需要公布毕业生年薪了。回想起来,也许从大家义无反顾地选择南国燕园,选择塘朗山下大沙河畔这片远离喧嚣浮躁的沃土,选择学院教学模式来挑战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未来的终有收获。正如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艰难。”
二、商界军校
2008年6月,我在行政老师那儿“顺”了一本书《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读起来颇觉有趣。2008年8月,学院正式冠名汇丰商学院,这个事件入选了当年北大十大新闻。2008年10月,海老师在给我们07级的班会上第一次引用西点军校的校训“国家、责任、荣誉、”来勉励大家把个人发展和学院的发展乃至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12月,在原北大校长许智宏、原深圳市市委书记李灏、著名企业家李宁以及众多商界精英汇聚一堂的新年晚会上,海老师正式提出学院要办“中国商界军校”的理念,树起学院特色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应该说,至始至终,学院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高远的目标,致力于探索怎样将北大精神和深圳精神更好地结合,帮助我们这一批批年轻人实现走向国际、提升自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
商界军校这个理念内涵及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强调责任的部分。为了培养大家的这种责任,学院设置了很多纪律,上课不能迟到不能缺席、第一年不准实习第二年不准离开深圳实习、班会和活动要点名、签约后不能毁约等。当时难免有人不理解,可是当我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再来反思这个事情,会更加理解海老师和学院的一片苦心。这些纪律,全都为了把我们塑造成一种人。这种人,小而言之,就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会反感心不在焉的同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抱怨爱迟到和放鸽子的人;组织活动时,我们会担心答应来的人不来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总在期望别人是靠谱的人,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做到靠谱。于是,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学院要求每一个人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贡献,不能总是个人主义至上;为什么要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安心上课,不能敷衍教授敷衍自己一心想着跑出去实习。这种人,大而言之,就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精英,既有创新精神,又要有契约精神,做到守纪律、不越界。签约之前认真思量,签约之后举子无悔就是一种契约精神。而说到守纪律,我印象特别深的港大经管院院长张介老师在给我们上衍生品课程时反复说过好几次的“做金融的,就是赚这手续费几块几毛几分,赚多了,就不对了。”走上社会的我们也看到,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越界的人总有遗憾的时候。我想,学院宣扬的这种责任和纪律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从善如流,优化了待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打实了求得社会认同的基础,实为益处良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常常用各位老师的教诲“一日三省吾身”,感到很有裨益;也常常深感惭愧,还有很多不足尚待逐渐改正。商界军校这个理念,也始终鞭策着我们来探索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三、H栋的灯光
研二以来,我常常在H栋4楼蹭博士大人的小办公室,开始是清亮师兄,后来清亮师兄出国交流了,来了尹静师姐与用斌师兄。很多时候,隔壁导师屋子里的灯光都要到深夜才熄灭。清亮师兄曾经说:“让海老师一个人在这里多孤单。”于是,我们常常在小办公室里等着导师下班,有时候也帮着做做秘书的工作。回到北京后,我常常会梦到自己在凌晨三点钟,沐浴在沙河岸边的灯光中,脚踢着不知道转弯让直行的小强,耳边有时候是导师深沉的口音,有时候是难得的风。
海老师是老北大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来到深圳开始“二次创业”,这份豪情本身就让我们深为敬佩。海老师真是全身心投入在学院建设上,对学生也很是上心,在我们入学之前就在北京开了一次座谈会,后来又亲自召开每次班会,平时也非常多地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心声。第一次去西涌秋游时,他跟我们新生聊到半夜三点钟,讲了四个问题“视野、坚持、忍耐、自信”。我常回味这四个词,越想越觉得韵味无穷。他常说的“海阔天空的想,脚踏实地的干”,不仅被无数学生努力践行着,也已经成为一些创业者领导团队的口号。他开班会总带着小卡片,记下同学们集中反映的问题,也记一些灵感火花。久而久之,这些不起眼的小纸片就串起了学院的发展蓝图。他细致到会亲自去巡视教学楼的管道,当然,这也许和他是处女座有关——我们常常私下这么议论。我们读书的时候,他还是整个深圳研究生院的院长,不知有多少事情要和深圳市政府协调,不知道有多少问题要和本部沟通,这些显然不是轻而易举。于是,有时候会看见导师缓步走出办公室,来到阳台,慢慢点起一根烟,遥望沉思。那里视野很好,穿过浓重的黑夜,能恰好看到闪着北大两个字的五四塔。
这些日子,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那个北大77级新生海闻的形象常常和南方日报登载的坐在原木上笑看远方的学者形象在我脑海中交替出现,又逐渐重叠,桃李满园书写了一位老北大人不断求索的成就。而他回答记者“深圳怎么样”的那句“有山,有水,又热闹,又平静。”让我觉得他不仅是个坚忍不拔的创业者,也是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教育家和艺术家。
洋洋洒洒写了这些许,难免有词不达意贻笑大方的尴尬。十年不短,十年不易,我们在这十年里,完成了或正在进行人生很多重要角色的转换。但征程未完,奋斗不尽,唯有带着汇丰商学院认真刻上的鲜活印迹,带着海老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带着对并肩携手一路走来的师长、同学、朋友们的感激,继续执着前行。也祝愿学院越办越好,期待下个十年——
我们再相聚!
一、“九三学社”和“7-11”
征程的起点也是拼搏的起点,不能回避的是寻求认同的阶段。当时,对于一个新生的学院,面对北大老牌的经院、光华和CCER,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老三届”除了一些保研的,大多是考这三个学院调剂的。那时候,学院还叫深圳商学院,网上还有对学院不了解的人发帖质疑学院含金量。大家为自己和为学院正名的方式唯有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这里面无疑有一种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的豪情。从“九三学社”——上午九点开始学习,凌晨三点结束,到“7-11”——平均一周学习7天,每天学习11个小时,大家在深圳这片热土,怀着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一样的心情拼命奋斗着、证明着。
于是,整个C栋的彻夜灯火通明和自习室每张桌子上占位的桌牌见证了这个百业待兴的初期。那时候可真是“深圳速度”,在海老师带领下,无论是学院教师,还是行政老师们,还有我们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夜以继日、众志成城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创业中。付出终有回报,我还记得05级毕业欢送会上,师兄师姐们的饱含热泪的感言,那种披荆斩棘苦尽甘来的幸福感,充满着感染力。
美好的结果往往会PS奋斗的记忆,增添了美好的成分,俗称“痛并快乐着”。对我个人而言,当时的现实主要是累、压力大。学院打破了当时国内大学主流教育“博士生比研究生过得悠闲、研究生比本科生过得轻松”的怪圈,70个学分20多门课,作业也不是悠闲地读读书,攒攒论文,而是要真刀真枪地算数学,模块化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随堂测试特别频繁,稍不留神就滑向不及格的边缘。更不用说全英文教学的问题,学院招聘老师的模式告诉我们,要想确保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就这么直接和简单——招完全不会汉语的外国教授吧!修完所有课程再回头来看,不好意思地说,我简直是连滚带爬。但是要问我后悔选择这个过程吗,当然不后悔,因为放在稍微长一些的时间维度来看,工作后我发现研究生时期的经历对职场抗压力着实是一个好的训练。而这个认识过程则教育了我,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希望付出立刻就有回报,就未免过于屌丝了。
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学院为了打品牌公布了平均年薪,那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十年后的今天,汇丰商学院的品牌已经非常响亮,自然不需要公布毕业生年薪了。回想起来,也许从大家义无反顾地选择南国燕园,选择塘朗山下大沙河畔这片远离喧嚣浮躁的沃土,选择学院教学模式来挑战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未来的终有收获。正如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艰难。”
二、商界军校
2008年6月,我在行政老师那儿“顺”了一本书《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读起来颇觉有趣。2008年8月,学院正式冠名汇丰商学院,这个事件入选了当年北大十大新闻。2008年10月,海老师在给我们07级的班会上第一次引用西点军校的校训“国家、责任、荣誉、”来勉励大家把个人发展和学院的发展乃至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12月,在原北大校长许智宏、原深圳市市委书记李灏、著名企业家李宁以及众多商界精英汇聚一堂的新年晚会上,海老师正式提出学院要办“中国商界军校”的理念,树起学院特色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应该说,至始至终,学院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高远的目标,致力于探索怎样将北大精神和深圳精神更好地结合,帮助我们这一批批年轻人实现走向国际、提升自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
商界军校这个理念内涵及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强调责任的部分。为了培养大家的这种责任,学院设置了很多纪律,上课不能迟到不能缺席、第一年不准实习第二年不准离开深圳实习、班会和活动要点名、签约后不能毁约等。当时难免有人不理解,可是当我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再来反思这个事情,会更加理解海老师和学院的一片苦心。这些纪律,全都为了把我们塑造成一种人。这种人,小而言之,就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会反感心不在焉的同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抱怨爱迟到和放鸽子的人;组织活动时,我们会担心答应来的人不来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总在期望别人是靠谱的人,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做到靠谱。于是,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学院要求每一个人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贡献,不能总是个人主义至上;为什么要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安心上课,不能敷衍教授敷衍自己一心想着跑出去实习。这种人,大而言之,就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精英,既有创新精神,又要有契约精神,做到守纪律、不越界。签约之前认真思量,签约之后举子无悔就是一种契约精神。而说到守纪律,我印象特别深的港大经管院院长张介老师在给我们上衍生品课程时反复说过好几次的“做金融的,就是赚这手续费几块几毛几分,赚多了,就不对了。”走上社会的我们也看到,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越界的人总有遗憾的时候。我想,学院宣扬的这种责任和纪律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从善如流,优化了待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打实了求得社会认同的基础,实为益处良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常常用各位老师的教诲“一日三省吾身”,感到很有裨益;也常常深感惭愧,还有很多不足尚待逐渐改正。商界军校这个理念,也始终鞭策着我们来探索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三、H栋的灯光
研二以来,我常常在H栋4楼蹭博士大人的小办公室,开始是清亮师兄,后来清亮师兄出国交流了,来了尹静师姐与用斌师兄。很多时候,隔壁导师屋子里的灯光都要到深夜才熄灭。清亮师兄曾经说:“让海老师一个人在这里多孤单。”于是,我们常常在小办公室里等着导师下班,有时候也帮着做做秘书的工作。回到北京后,我常常会梦到自己在凌晨三点钟,沐浴在沙河岸边的灯光中,脚踢着不知道转弯让直行的小强,耳边有时候是导师深沉的口音,有时候是难得的风。
海老师是老北大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来到深圳开始“二次创业”,这份豪情本身就让我们深为敬佩。海老师真是全身心投入在学院建设上,对学生也很是上心,在我们入学之前就在北京开了一次座谈会,后来又亲自召开每次班会,平时也非常多地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心声。第一次去西涌秋游时,他跟我们新生聊到半夜三点钟,讲了四个问题“视野、坚持、忍耐、自信”。我常回味这四个词,越想越觉得韵味无穷。他常说的“海阔天空的想,脚踏实地的干”,不仅被无数学生努力践行着,也已经成为一些创业者领导团队的口号。他开班会总带着小卡片,记下同学们集中反映的问题,也记一些灵感火花。久而久之,这些不起眼的小纸片就串起了学院的发展蓝图。他细致到会亲自去巡视教学楼的管道,当然,这也许和他是处女座有关——我们常常私下这么议论。我们读书的时候,他还是整个深圳研究生院的院长,不知有多少事情要和深圳市政府协调,不知道有多少问题要和本部沟通,这些显然不是轻而易举。于是,有时候会看见导师缓步走出办公室,来到阳台,慢慢点起一根烟,遥望沉思。那里视野很好,穿过浓重的黑夜,能恰好看到闪着北大两个字的五四塔。
这些日子,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那个北大77级新生海闻的形象常常和南方日报登载的坐在原木上笑看远方的学者形象在我脑海中交替出现,又逐渐重叠,桃李满园书写了一位老北大人不断求索的成就。而他回答记者“深圳怎么样”的那句“有山,有水,又热闹,又平静。”让我觉得他不仅是个坚忍不拔的创业者,也是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教育家和艺术家。
洋洋洒洒写了这些许,难免有词不达意贻笑大方的尴尬。十年不短,十年不易,我们在这十年里,完成了或正在进行人生很多重要角色的转换。但征程未完,奋斗不尽,唯有带着汇丰商学院认真刻上的鲜活印迹,带着海老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带着对并肩携手一路走来的师长、同学、朋友们的感激,继续执着前行。也祝愿学院越办越好,期待下个十年——
我们再相聚!
(作者:梁一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07级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香港大学金融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政策研究室研究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