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锐:那些年,北大汇丰教会我们的事儿

发布时间:2014-11-13 13:57:41   发布人:laiqi
文/于枪枪

“那时候,无论走到哪儿,海闻老师都时刻不忘推介北大汇丰商学院,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回忆起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时光,石锐的眼睛里闪着光。现如今,石锐是摩根大通投资服务部副总裁,也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元老级”校友。

十年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前身为北京大学深圳商学院)在深圳开始筹备。2005年9月份,商学院迎来第一届共63名学生。石锐说,刚成立的几年里,几乎没人知道这个商学院,而如今,北大汇丰商学院在金融圈内已颇有声誉。

作为第一届招收的63名学生中的一员,石锐对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她记忆里,那段岁月也给她的人生增添了一道极为深刻的痕迹。当被问及怎么看北大汇丰商学院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和转变时,她说:“对我来说,就是从她拿着简历为面试官介绍商学院,到现在的金融圈里,随处可见汇丰商学院的师弟师妹。”

受到海老师的感召

石锐与北大汇丰商学院的缘分,还要从海闻老师在北大本部开设的经济学原理说起。石锐的印象里,这门课总在能容纳500多人的大教室进行,每次海老师总能准时赶到课堂,他渊博的学识也给石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老师曾在课堂上许诺,谁考了前三名,就请谁吃饭。结果石锐却得了第四名,这让她觉得惋惜。

一直到毕业保研的时候,石锐看到深圳商学院的招生消息,而这个商学院的创办者正是讲授“经济学原理”的海闻老师。在海老师个人魅力的感召之下,石锐向这个新成立的商学院投递了简历。尽管本科学的是生物科学,但石锐坚信:这个专业的很多思维方式与经济学、金融学都是相通的。

机缘加上努力,最终使石锐顺利地加入了汇丰商学院。2005年9月,汇丰商学院正式开课,第一届学生一共63名。因为是第一届,同学们似乎都有些迷茫,看不到学院的未来,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但是,这反而激发了大家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石锐的同学中,有原来本科专业跟经济、金融不沾边的,有工作过又来进行充电的,也有本科毕业考研,想换行的。尽管如此,无一例外的是,所有的人都很投入和专注。

在石锐的印象里,那时常驻在商学院的老师只有海老师和魏炜老师,其他的老师都来自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很多老师要坐飞机、过关来讲课,路途奔波劳累。尽管如此,但好多老师都特别愿意来上课。据石锐回忆,当时班上有一位同学,总是用很独特的视角看问题。每当老师讲到一些东西,他有不同看法的时候,就会和老师进行一些激烈、深入的探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被那种氛围所带动。

多年之后,石锐跟当年的老师聊起这事儿,她才得知真相:原来是因为汇丰的学生特别专注,善于思考,总有很多问题。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老师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回想起这种状态,石锐显得特别享受。这让石锐在多年以后的职场中,仍然不断的去追求当时那种投入的状态。

商学院里的“创业”

很多早年毕业的学生,都对学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创业公司一样。
据石锐回忆,那时学校里遇到很多事情,都是学生们自己组建系统来解决它。比如院系之间要举办一个活动,需要这方面的人来带头做这件事。当时采取的方式都是通过招聘,谁感兴趣,谁就去投简历。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考察、面试,如果觉得合适,这个工作就会完全授权这个人去做。

2006年,为了学校C栋大楼一层的装修,石锐贡献了自己的一个暑假。“学院正处于草创期,我们又是第一届学生,你从这个学院能获得什么,这在于你就能为它贡献什么。”石锐说。

海闻老师想借假期把学院大楼重新进行装修,得知石锐有装修婚房的经验,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石锐。商学院刚起步,人手也很少。思考片刻之后,她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事实上,这一工作量远远超出婚房的难度,不仅涉及到吊顶、粉刷、电路改造,还涉及到部分空间的重新设计施工。答应海老师之后,石锐就立马开始着手,查资料,向周围的人请教……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不懂建筑的石锐来说,什么都是新鲜事物,学习和研究成了唯一的方法。装修公司找了四五家,最终才确定下来。因为空调的冷凝效果不是很好,石锐让师傅拆开顶棚,进行管道检测。但是,那家装修公司却没有维修保温层这项业务。最要命的问题是,谁都没有见过保温层的材料。但巧的是,刚好有一天,管道上忽然飘下来一个小纸条,上面竟然有这家公司的联系电话。石锐如获至宝,赶紧百度,她需要确定的是,这家公司是否做过这个项目,遇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新的问题是,这个保温材料,是因为年久失修导致的效果不好,还是因为这种材料本身的原因呢?在工头的帮助下,石锐找到了另外一种保温材料,她把两者进行比较试验,从效果和成本的考虑上,做出综合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段经历成为石锐人生中一段有趣的回忆。后来,在摩根大通的面试上,石锐分享的这段经历,让面试官刮目相看。在他们看来,一个在校生,能够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并且想尽各种办法去完成它,确实不简单。

在石锐眼里,这种创业的氛围教会她更多的是“责任”二字。虽然装修工作特别琐碎,也似乎跟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关系,但正是汇丰商学院“创业期”的这些细小事情中,石锐得到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而这种责任感正是职场人必备的素质。“在职场上,领导交代给你的事情不管再小,如果真的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的话,你会发现这件事情的价值,远比事情本身要大得多。”

“小组作业”带来的影响

石锐现在已经是摩根大通投资服务部的副总裁,在团队里,她是一个有领导气质、乐于分享,主动承担的人。而追溯到在汇丰商学院的经历,当时的小组作业成为培养石锐职场上独特气质的来源。
在石锐的印象中,小组讨论常常是6-8个人一组,有时候可能分出三、四个意见,但又只能做一个主题。这时候,不仅考验一个人的沟通和谈判能力,更在无形中考验着一个人的领导力。

在石锐看来,小组作业会激发人的情境领导力。“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别人授权你是领导,所以你才去领导。而是当一群人同时面临一个问题和困难时,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带领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石锐说。这种无形的领导在汇丰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模块里,都得到了反复的强化。

石锐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是财务分析。小组有同学提出来,研究戴尔和惠普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因为这两家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一样,所以,数据在财务报表上的体现有很大差异。经过讨论,预演,最后由石锐做代表上台发言。虽然在小组作业中,石锐总有意识的去培养自身的这种领导潜质,但是她深知,其实每一次结果的呈现,都是全组人的努力。

在摩根大通,石锐就如同在北大汇丰一样,想也没多想,就常常主动跟周围的同事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后来,在她的影响之下,参与分享的同事越来越多。而由这种分享产生的价值,也让更多的人认可了石锐。

石锐也时刻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团队中去使自己得到更快的成长。在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除了依靠自身的能力之外。石锐也总是积极跟周围的人去探讨和交流。当她有一个工作上的思路时,就会跟领导进行初步的沟通确认,然后再去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沟通。
在石锐看来,对于很多职场新人来说,他们自认为一个人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漂亮,急于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表扬。但事实是,很有可能工作思路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即使有时候事情顺利的完成了,但实际上还存在着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职场中,团队的力量,远远要比单打独立的力量更大。
无论是分享、承担与领导,都是石锐从小组作业里学到的很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正是汇丰人展现出来的独特气质。

骨子里的自信

“你觉得现在回头看,汇丰带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停顿了一秒,石锐说到,“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就算在北大汇丰学习任务很重、课程压力很大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活动。当时有院系间的体育比赛,有能力的同学就参赛,其他同学都当拉拉队,连拉拉队也要喊成第一。

“当什么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好的时候,你就不停的在测试自己的极限。每次测试,你都会发现,你的极限在一直往后推。”而石锐身上的自信,在汇丰的三年时间里,不断的得到提升。

这带给石锐最直接的影响是,在如今的职场上碰到难题的时候,她很少会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石锐总是积极应对。有些难题,可能在她的层面和位置上还解决不了,也许需要动员更多的人,或者可能时机还不成熟。但是无论如何,石锐不会一开始就有所畏惧。

在北大汇丰的三年时间里,石锐总是不停去尝试,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有一次,为了进一步练习英语,达到用英语做正式报告的水平,有同学就发起了一项活动,允许同学们可以随便挑选题目,然后上讲台跟大家介绍一段。其他同学就在下面听,再对发言的同学进行提问。

当时,石锐的英语也不算太好,但她深深的意识到:“如果我不给自己这个机会,自己不冲出思想上的牢笼,有可能英语就会成为我一辈子的障碍。”抱着这样的心态,石锐决定一试。而这个练习结束之后,石锐突然间变得轻松了,好像这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她明白,虽然自己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但至少在思想上,不再惧怕英语演讲了。

这些自信的建立,除了石锐本身的尝试之外,更在于同学们的帮助。这种帮助就是石锐从同学们身上获得的关于她的一切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种认识又促使石锐做出更多积极的改变。在北大汇丰那几年的锤炼,为石锐在职场中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到处都能碰到北大汇丰的人,有一次竟然发现摩根大通的管理培训生里有师弟师妹,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个项目招的人的气质,正是北大汇丰一直倡导的,包括责任感,积极主动性、发现问题,并积极的去解决它的能力。”聊到这里,石锐脸上又露出了掩藏不住的自豪感。